昨天,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,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袁曙宏透露,國務院正在制定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條例,並強調重大行政決策造成重大損失,不管被調走或退休,都要終身追究責任。(11月7日《人民日報》)
  長期以來,一些地方的領導盲目追求政績,置科學與民生髮展不顧,習慣了“拍腦袋”、“拍胸脯”決策,並催生出了隨處可見的“爛尾”、“短命”、標新立異的“奇葩”建築。這種依附權力滋生的人治亂決策,不僅是對公共資源的巨大浪費,也是對公民權益的極大傷害,屢被民眾詬病,也傷害了政府形象。
  更讓人糾結的是,面對民眾與輿論的齊聲討伐,這些由亂決策造成的重大損失責任,每每被一句輕描淡寫的“決策失誤”化為浮雲。“決策失誤”成了推卸責任的擋箭牌,成了一筆權責不清的糊塗賬,讓民眾如鯁在喉,令監督媒體如芒在背。之所以造成如此“決策失誤拍屁股走人”的尷尬,雖存在地方領導追求政績的客觀因素,亦或者也存有假公濟私的以權謀私動機,但究其根本,還是源於對決策失誤者監管的缺位與決策程序的不透明。
  因而,要杜絕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,首先就要打造有法可依的權責相匹配的責任追究機制,給“決策失誤”套上責任追究的法治籠頭,讓決策者面對法治成本,望而止步,不敢再拍屁股一走了之。一些地方對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樂此不疲,無責可擔是推力,動力卻源於行政決策程序的不法定、不公開。當行政決策者處於既是行政規劃場上的“運動員”,也是行政決策的“裁判員”,而且操作規則即不公開又不透明,那麼看不見的游戲規則,明顯存有被權利自肥者“潛規則”劫持的漏洞。
  可見,終結決策失誤後拍屁股走人的尷尬,關鍵還是在於決策程序的法治與透明。對行政決策缺失程序的公開、透明的法治制衡,只會讓以權謀私者有機可乘。只有依法打造使民眾看得見的行政決策程序,將決策失誤責任前置,才能釐清行政決策失與得的明細賬,也能讓官員算清仕途與民生掛鉤的人生賬,轉變勞民傷財好大喜功的執政理念。
  文/趙茂盛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靠什麼終結“拍屁股走人”的決策失誤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t77utlkf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